從說謊者悖論理解金剛經的三段論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這句可以解讀成「我在說謊」悖論,從這悖論我們看到人們念頭落入「有、無」兩邊,要到彼岸(請想成領悟),需要般若智慧。這裡來解釋這個道理,以及為何我們應該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
什麼是說謊者悖論?
「我正在說謊」的悖論(Liar Paradox,或是Self Referential Paradox)是這樣:如果他確實在說謊,那麼他所說的就是真的;但如果他所說的是真的,那麼他就是在說謊。這樣的古典二值邏輯會推導出矛盾的悖論!讓「我正在說謊」、「我說實話」兩者同時成立,這樣違反不矛盾律。
理性分析的三個要素中的「不矛盾律」,A不會是非A,而「排中律」是說互為矛盾的A與非A不能同時為假的,必有一真的。但是事實上這個三要素還不夠,一般來說當我們看到A時,我們的念頭不是想到A,就是非A,這也就是雜阿含經說的「世間有兩種依,若有,若無」,但是如果將自己介入其中時,這個說謊者命題:「我在說謊」,就變成同時是「有」,也同時是「無」,違反了不矛盾率,成為悖論。(其實之前講念頭的對偶性,不也是一種悖論,我們要小心不要落入「從一個悖論可以導出任何結果的這個謬論」。)
只是因為自己的介入其中,讓原本理性分析,出現矛盾,「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就是如此在凸顯這個認知的矛盾,猜測是因為鳩摩羅什的翻譯太過簡約,不容易看出這個說法。
孔茲的翻譯
孔茲的英文翻譯是:“If any Bodhisattva would say, ‘I will create harmonious Buddhafields’, he would speak falsely.” 我們注意到這裡用 falsely來說, 是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整句,而不是特別指前面的內容是錯的,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 這句話明顯是「我正在說謊」的說話謊者悖論。
而這裡變成「菩薩說錯了」悖論,增加內容成為這樣:「菩薩說他將建立莊嚴的佛土,而且這句話有錯!」如果這句話有錯,那麼內容就說對了;如果這句話是對的,他說這句話有錯,因此產生矛盾。
從上述解釋來看,要產生矛盾,其實與內容是什麼一點關係也沒有。我覺得也可以這樣來解讀,它是利用這樣的矛盾說法,來傳達一個感受,用這方式來提醒一般人的知覺都是在這兩邊:若有、若無,而沒有想到其實還有其他的方式來看事情。這裡利用人們的因果邏輯是對於合理性的直覺感受,當人們覺得有怪怪的地方、出現矛盾現象時,人們才會特意停下來去思考與分析。
落入「有、無」兩邊
我們從經文的內容來看,人們的認知怎麼方式落入「有、無」兩邊的觀點:第一點,如果你習慣從內容來看,看見「he would speak falsely」(菩薩有說錯了),就是從「若有」(錯誤)的這一面:帶出一個意象,菩薩將不建立莊嚴的佛土,然而,當將這條件成立時,套入命題中,卻發現「這整句話變成是對的」,而看到「若無」(錯誤)的這一面。其次,如果你習慣是從「整句是對的角度」來看,是從「若無」(錯誤)的角度來看,接著就看到「這句話有錯」的內容,與開始的假設沒有錯誤,而發生矛盾。
這矛盾是邏輯上的矛盾,也是認知上的矛盾!一般來說,因為閱讀習慣,人們會先看見文字上面的錯誤,這是使用專注型思維模式,而要發現整句上面的錯誤是使用發散型思維。
到底菩薩能否建立莊嚴的佛土嗎?
如果我們逆向思考,改寫成這樣呢?「菩薩說他將建立莊嚴的佛土,這句話是對的!」就沒有問題嗎?
帶入主觀與客觀
我們先用「我在說謊」的否定來看:「我在說實話」,或者加入主觀與客觀變成「我的話,別人當真話」。這個意思是我的話有分真的與假的部分,再寫清楚一點變成「我說實話,別人當它是真話」,否命題即是「我說謊話,別人當它是假話」。那麼你是相信人?還是相信法?(這分類提醒:我執或是法執!)
用同樣的方式「我在說謊」可以寫成「我說了謊話,別人當假的」或者「我說了謊話,別人當真的」(當此「我」與此「別人」是同一人時,就回到原本的命題),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四種狀況:
- 我說實話,別人當真話。(此人聽得出真相)
- 我說謊話,別人當假話。(此人聽得出真相)
- 我說實話,別人當假話。(此人聽不出真相,如果此人是自己呢?矛盾出現在內心)
- 我說謊話,別人當真話。(此人聽不出真相)
將四個狀況之間的所有關係畫出來,下面圖片的上半部是前兩項的原命題、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的關係,此聽者聽得出真相。
而下半部圖片是上半部命題的否定,即是後兩項,此聽者聽不出真相。
等等~這樣是不是fully understand,完全地理解,正遍知!正確而平等的認識了「我在說謊」這件事,而不是只是片面的一句話,這樣從「我在說謊」看到人們念頭可能落入的八個暫態。這樣的意思也可以來呈現「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中的如來,是為Reality as it is. 能夠看到所有的可能性,只是這樣不夠!這樣還是落入「有、無」兩邊,即便這可落入的「邊」比較多,還不是如來。
此外,從圖片或是表格上我們看到經文沒有講出來「不矛盾律」的兩件事:我不是說實話(對的話),就是說謊話(錯的話)。而他人不是相信,不然就是不相信。可是一般人仍然是「若有、若無」的選擇,而不是「正遍知」,這牽連到一般催眠所提到的顯意識與潛意識,後面再來解釋。
什麼是經驗?什麼是事實?兩者有何關聯?
好極了!我們看到我們見到一句話之後的所有可能反應了。可是,怎樣來類比或是解釋金剛經的「菩薩說他可以建立莊嚴佛土,是錯的。」呢?
雖然很遺憾,上面分析「我正在說謊」的悖論確實沒有講到「什麼是實話」、或者「什麼是謊話」,可是也很幸運地,我們藉由這樣的比較,我們看見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是:「能否看見事實真相,與我們想要講實話或是謊話,或是別人相不相信,根本沒有任何關聯!」只有當我們能夠分別我們所說的話是否是事實,而且別人也能夠分別時,別人才能看到真相。如果別人不能分別,就只能相信我們的話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可以這樣想像,我們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一個潛意識,一個顯意識,顯意識認知到的就是講出去的話。他人無法輕易知道我們的潛意識,事實真相就藏在這裡。
這樣的比較方式讓我們得以跳出文字的框架了,不受文字所侷限住。(人腦是喜歡相對比較方式來理解事物,如果我們能夠看見「全部可能排列組合」,則原來特別的地方不再特別,這樣子讓我們「正等正覺」!)
經驗是什麼,抽象來看是那些人們做過的事情、講過的話。當我們只隨著經驗在過生活,選擇的只會是「若有、若無」兩邊,而不能有「般若」智慧,不能夠超脫自己的感受或是角度來看事情,內心可能因為習慣而只能看見上述八個暫態之一(有點framing effect意思),當發現新的訊息就會覺察到自己有「我在說謊」悖論的矛盾現象產生。這是經驗在影響我們的注意力。
從「看待事情的態度存在著所有可能,而且與真相無關」這個角度來說,人們的經驗不同,會怎麼看事情,有怎樣的個人意見都是有可能的!雖然可以這麼說,真相仍然是另外一件事。這就是為何在批判性思考裡面特別要強調這點: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在很多名言裡,因此強調個人選擇的自由這件事,這樣其實還不夠啊!。
我們可以從一些名言裡面看到這個說法:「面對任何事情,你其實還是可以有選擇的」,希望這樣可以幫助大家更能體會,發現事實真相:
《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提到以下幾句:
「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赫胥黎也提到類似的說法:「經驗不是一個人的遭遇,而是他如何面對自己的遭遇。」
「客觀的事實無法改變,主觀的解釋可以改變。」
寧靜禱詞:「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
在斯多嘎哲學,愛比克泰得《講義》裡面提到:「能力所及就全力以赴,能力不及則順其自然。有些事情人能控制,有些事情則否。想法、衝動、好惡都操之在己 — — 簡言之,自己的行為自己決定。身體無法選擇,財產、名聲、地位等等強求不來,因為這些東西並非源於自我。」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人最大的自由,是他在任何遭遇中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
你的過去是經驗,只是影響你當下的選擇,而不是決定你的未來,請記得當下的你是可以有選擇的,是相信你的經驗,還是智慧?(依智不依識)而這轉變的機會只是一瞬間!有人一輩子都不了解這意思。就像是,現在碰巧看到了這段文字或未來任何訊息,該怎麼選擇呢?當作沒看到,就是讓過去決定,有想一想,就是培養未來覺醒的種子。
概念的應用:怎麼看待進入腦中的資訊?
看到別人的說法,有二加一種可能,有道理或是沒有道理,或是「無記」,它的意思是對於我們沒有幫助或是影響,不用去關心的意思。對於感覺沒有道理的資訊,我們可能不認同而放棄閱讀,或是選擇思考並質疑其論點;對於感覺有道理的資訊,我們可能因為認同而停止思考,沒有發覺這認同可能存在問題。
上述的這些可能性,仍是在前面提出的八個方塊之中,只是原本的主體(我)與客體(別人)交換,客體變成接收到的資訊。仍然是可以運用的。
用以下的圖來思考,如果我們看不見文字或是看不見句子,則有看不見之處,然而我們的潛意識是可以看見全部的資訊(從催眠的知識得知),此時顯意識與潛意識不一致。用孔茲的話是 possession of no-marks。
因此想要都看見,就變成是「不有所不見」,用孔茲的話來說是no-possession of no-marks。
抽象化與標籤化被認為是可能影響認知的不良習慣。因為我們可以使用抽象化而得到一個較大的概念,或是標籤化而得到偏見,這樣做常常讓我們停止思考,而只見到事物的片面。但是,前面我們講了,面對任何事情,其實我們是可以有選擇的,我們可以決定要促進思考,也可以決定停止思考。差別在於怎麼看待自己的經驗!這不就是後設認知嗎!還有覺察力呀!
自己看待自己的想法,等同於在內心分別為顯意識與潛意識,仍然是可以運用的。這樣的說法,我們應該將「來者不拒的潛意識」代表「清淨心」。後面來討論。
遷移學習:四聖諦!
類比來說,藉由分離主體與客體,我們也可以將資訊分類為事實與個人意見,而這個事實或是個人意見的型態還可以這樣類比:邏輯推論的有效與命題的有效是兩件事情!
假設存在三條規則:如果A則B,如果B則C,如果C則D。
那麼只要A成立,那麼B或是C或是D都會是成立。如果這規則是對的,符合這世界的運作法則,那麼它就是在講ABCD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的事實。
而ABCD的可能性就很多,有沒有看出來,四聖諦不就是這樣嗎!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苦,都可以用四聖諦與八正道來解脫。而沒有看到這條事實的人,沒有辦法運用這條法則來從個人的苦難解脫,他們只是靠著運氣與經驗。
又或者存在ABCD四個事實,ABCD之間的多種因果關係可能隨著個人觀念不同而出現差異,十二因緣法可以這樣來看!先了解十二因緣,再了解各個因緣之間的關係。
再用抽象化來看上述共通點,說慌者悖論讓我們學習到:我們應該使用與自我認知有關的分別方式,例如這樣的一個過程,先來分清楚自己已知與未知,分清楚無關於個人的事實與個人觀點,來避免因為自我的觀點介入其中時,所導致的矛盾狀況。
又一次的範例,我們看到領域的知識遷移,這個說法能夠這樣地來被理解,確實也是不容易。
我們接著看金剛經的解釋,回到解釋「莊嚴」的意思上。
莊嚴真實義
再來看接著說明原因的這句:「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孔茲的英文翻譯是 “‘The harmonies of Buddhafields, the harmonies of Buddhafields’, Subhuti, as no-harmonious have they been taught by the Tathagata. Therefore he spoke of ‘harmonious Buddhafields’.” 我解讀它的意思是:如來是以「非莊嚴的」(無莊嚴的?)來教說佛土的莊嚴特性,故他(菩薩)提到莊嚴的佛土。我們來看看這句說明能夠解釋上句話嗎?重點是它能破解那個矛盾現象嗎?
這裡要特別注意其重點是在莊嚴上而非佛土上,前一句是講harmonious Buddhafields.(莊嚴的佛土),而後面是講harmonies of Buddhafields(佛土的莊嚴),而且講了兩次,等同強調在「莊嚴」這件事。
還記得前面我們講“ wherever there is no-possession of no-marks there is no fraud”,不擁有「不擁有相」則可以不被欺騙。這不就是上面文字中所說,金剛經已經教過我們的道理!
這裡必須深入理解了,之前只是文字的翻譯而已,no-possession of no-marks,直覺也是悖論,「我不擁有不擁有相」變成「我擁有不擁有相,這句話是錯的」。原本的說謊者是面對他人,而擁有念頭面對的是自己的內心,等同於從自己的內心來看自己的「我擁有不擁有相」的念頭,是否自己是誠實的!回去看自己必須是能夠看見自己真實的一面,當自己說得正確時,能夠覺察到自己說對了,當自己說的有錯時,能夠覺察到自己說錯了。這樣也就是如實知見,但是解釋的更清楚到自己的內心去了。
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致
從現代的心理學與催眠,我們知道我們其實存在有三種意識:顯意識、潛意識與無意識。所有我們能夠控制的注意力,是屬於我們的顯意識;我們的潛意識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某些訊息。例如當我們礙於情面、情勢等等而接受某人的邀約時,其實心裡是不想赴約的,而隱藏在心中。或者當大家都說某件事情好或是壞時,可能自己也沒有想法,也就隨著大家的意見。這樣的狀況讓顯意識與潛意識的內容是不一致的!這樣子是 possession of no-marks,擁有no-marks(非相),我們可以將它解讀為我們不想要的邪見!從「我正在說謊」的八塊區塊中,是指圖片下半部的部分是邪見。
衍伸到莊嚴這句話,就是想要有「內心不矛盾」的莊嚴才是莊嚴!怎樣才是不矛盾呢?當我們認知到我們的腦中有分為顯意識與潛意識時,這個問題就非常明顯了,再加上「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英文翻譯是這樣 “wherever there is no-possession of no-marks there is no fraud”,更提醒了我們腦中是可以沒有擁有「非莊嚴」的念頭的,因為那個「非莊嚴」念頭可能是存在於潛意識或者無意識之中。
因此我們該做的就像是很多心靈作家所說的「臣服」,接受當下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或是壞,讓自己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所擁有的念頭一致,這也就是為何「身口意」三者應該一致,這還牽連到人的自律神經,它連結到各個器官的自主運作,從催眠的作用我們知道人們在這狀態下,潛意識幾乎是無條件接受的方式在運作,甚至會增強身體的機能,也因此我推論,如果「身口意」不一致,就會可能導致器官運作的機能不正常。
佛土覺醒之地
而很巧合的,莊嚴的英文翻譯是harmony,剛好是和諧、一致的意思,佛土(buddhafield)也可以解釋為覺醒之地呀,我們待覺醒的不正是潛意識嗎!
清淨心=來者不拒的潛意識
從上面的解釋,我們也可以說我們看文字的時候,心是住在「有、無」兩邊,當看到「我在說謊」悖論的時候,想法可能落在八種可能的其中幾種。這種解釋可以歸類成:「住法生心」。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若想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也已經在解釋「不擁有不擁有非相」的悖論說明,應該做到「接受當下自己的一切,不管它是好或是壞,讓自己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所擁有的念頭一致」。清淨心的清淨或是雜染也就呈現在潛意識與顯意識都是清淨的,發現自己有錯誤,勇於面對,不藏於心中,能夠於良性循環持續改善,自然入於聖人之流。
將悖論中安插一個自我的概念,剛好也可以來將「來者不拒的潛意識」解讀為「清淨心」,想像成顯意識與它的對話,這時潛意識自然就是清淨心了,它一開始就是清淨無染的,這樣終於將現代的普世智慧與金剛經連結起來了。
講話在意的是對方接受到什麼而不是我們講什麼
既然在意的是潛意識與顯意識的一致性,那麼我們講話的語言表達方式與非語言表達方式就非常重要了,它會影響對方的潛意識聽進去什麼,或者自己在想什麼。
我們講出什麼話,在意的是什麼?我們有沒有講對?還是對方能感受到溫暖?哪個才是重要的呢?都重要呀!只講道理沒有人聽,只講好聽的呢?會反噬或是害到人而不自知。因此才有因人而異這件事!因為是人,所以有極限,所以一下子要講到太心靈,或讓對方感覺對了,是不可能的。要有一定的步驟,所以有ORID,或是所謂意識會談法,或是隨時認知到你講的訊息的種類與作用。不只要有道理,還要言詞優美;不只在乎講的有條理分明,還要在乎個人形象;不只在乎講的有用,還要在乎對方過去的經驗能否理解。
不過,這是從世俗面來講,從金剛經的方式,在講「一切有為法」那一節,有提到它的方式是: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姚秦鸠摩羅什)
「云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唐玄奘,其他的類似這版本)
And how would he illuminate it? So as not to reveal. Therefore is it said, ‘he would illuminate’. (孔茲的翻譯)
為對方宣說與開示,但是看起來又不為對方宣說或是開示,無人我相、無法相的方式。從現代的角度,避免對方自己套入角色,以為我們在說對方的問題,其實我們只是在講一個道理、普世智慧,而且不要有我慢,要謙虛,畢竟我們根本不了解對方,也不可能了解對方,仍要靠他們自己願意接受才有可能改變。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不為對方宣說或是開示」是可以是一種思想控制,現在的人對他人抱持戒心,討厭他人強迫自己,使用強勢的說服方式已經不再適用。站在第三人的立場,更能獲得對方的信賴,而將教義傳出去。而且對任何對象都是用一直抱持一樣的方式,如果要因應對方的理解或是生活經驗,就很難去傳達不變的真理,道理勢必會被扭曲了。
這裡的宣說而不為他宣說的說法,不也是一種悖論!
與雜阿含經「正見」的比較
佛陀說:「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此「世間」是指「六內入處」,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那麼意思就是我們這六個進入心中時,通常會有兩種傾向,有或是無,兩種極端。「為取所觸」是何意?從十二因緣來理解,人們會執著於最先「接觸」到的事物,我們從人腦特性來猜測,藉由可用性捷思、代表性捷思的直覺反應來想,最容易、最快反應出來的念頭造成我們執著(取)於有或是執著於無!人腦科學的研究,大腦中主管情緒的杏仁核活動,它的反應速度快過於人腦的理性思考,才能讓原始人在野獸叢林中生存下來;資深禪修修行者他們在聽到負面的聲音時,腦中的杏仁核活動較不活躍。這說明我們可以藉由冥想、禪那來調整「接觸」的反應速度!等同於調整不同通道的敏銳度,讓重要的小訊號可以被看見。
佛陀說:「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佛陀說只要做到「無此取」,或者我說,了解到原來「不必取」,從現實面來看,如同斯多嘎哲學,認清什麼慾望是我們可以追求與不可以追求的,進而確認什麼是我們可以控制與不能控制的。
不理解佛陀說的,沒有關係,可從其他哲學來跳躍思想:「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這類比雜阿含第107經提到的:「身苦患、心不苦患」,我們無法免除掉已經發生在身體上的苦,但是我們面對它的態度是我們能夠自由選擇的!在這色身的苦,我們察覺到一個「非痛苦的苦」,是不滿足的心、不如意的窘境!那這是不是苦呢?也是我所見苦的「非相」,值得細細體會一下。
佛陀說:「所以者何?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所以佛陀說,如實的正知與正見,這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到世間滋生,明明沒有就不要當作還有;如實的正知與正見,這六內入處的感受到世間消滅,明明還在就不要當作沒有了,這樣的方式避開錯誤的兩個極端,而走八正道,中道。從這裡我們也應該產生一種念頭,我們可以這樣來思考八正道其中「正」的意思。
再把以前提到的這個表格拿出來看,第一個講的世間滋生是表象,真相是沒有,是指下表格中的「無知」。第二個講的世間消滅是表象,明明還在是事實,是為「無自知之明」。這四個剛好可以對應到我在說謊者悖論的四個項目。
而對策不就是「無知之知」與「如實知」。
這個說法剛好補上了前面《遷移學習》這節所提,我們應該使用與自我認知有關的分別方式,例如這樣的一個過程,先來分清楚自己已知與未知,分清楚無關於個人的事實與個人觀點,來避免因為自我的觀點介入其中時,所導致的矛盾狀況。
這樣來講「分別心」是不可缺乏的,或者一樣用悖論的說法「用無分別的分別心」。
後記
經過這樣的分析後,所有金剛經三段論法,都可以適用。其中,孔茲對於這幾句「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的翻譯,也是用”he would speak falsely.” 將矛盾的悖論擴展到「不可得法」與「不可說法」上。真是無所不包了。
甚至我有點懷疑,其實金剛經裡面所有「否定」的說法,例如:「不可身相見如來」,是否都是類似的說法。
從Wiki的說謊者悖論查到,「早期伊斯蘭教傳統將說謊者悖論反復推敲了將近五個世紀,在此過程中,伊斯蘭學者們並沒有受到其他文化圈的影響。波斯伊兒汗國時代的納西爾丁·圖西可能是第一個指出說謊者悖論屬於「自我指涉」的哲學家。[2]」(是十三世紀!)
依大乘佛學思想而言,有所謂的「二諦」思想,兩種佛教真理概念,一個為「勝義諦」(第一義諦、真諦),另一個為「世俗諦」(俗諦、世諦)。中論說它們:「不一亦不異」,存在一個悖論形式,看來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不知道是否當中有我這裡所說的思想了。
特別提醒,我這裡的說法不能代表金剛經原始意思,我這裡只是從合理推論,來找出金剛經與現代的普世智慧有何關聯,而得到的一個小小心得,特來與大家分享。感謝能看到最後,如有疑問歡迎來討論,不然都不知道有沒有哪裡有問題呀~
PS:這是我從批判性思考來看金剛經的一系列文章,從其他領域的知識來互相理解,是偏向主題式的閱讀,不追求整篇經文的通盤理解,重視怎麼從中領悟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