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與慢:吸引力法則不是吸引,而是合得來
吸引力法則是一個爭議頗大的說法,尤其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書中這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樣不是超級、非常地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嗎?這樣的說法講得真是好聽,又很受用。我們在這篇來討論!
當我們坐在靜止的火車上,停在旁邊的火車開動了,總是讓我們誤以為我們搭的火車開始動了;即使,一段時間過後,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在原地,但是下次我們還是會被騙。這就像是試過了無效的吸引力法則之後,卻還是對吸引力法則所描繪的「心想事成」充滿期待。
你是個美女或是帥哥,有人喊了一聲「帥哥!」或是「美女!」,你會以為是你的外貌吸引來這美妙的聲音。然而,當我們在早餐店,聽見每位顧客都是這稱呼時,即使知道那是老闆娘在運用吸引力法則,心裡卻還是很高興的。
難道,我們天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或許來想想《秘密》這本書裡提到以下這句話。
「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它們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來;它們就是你所想的。不論你心中想什麼,你都會把它們吸引過來。」~《秘密》
你當然可以這麼想!但是又如何呢?這樣不就是自我感覺良好!逆向思考來看,如果「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暗示著:「那些你生命中沒有發生的,就是你沒有吸引它們的關係,與別人無關」。這暗示有點嚇人啊!
「不論你心中想什麼,你都會把它吸引過來」,這簡直像是蛇油一般的萬靈丹,能治百病了。
我們可不可說:我們的大腦總是在尋找解釋,這個「吸引力」就如同「自我」一樣,相對於真實存在的「人」,而抽象虛擬出來的一個概念,是「自我」的附屬品,沒有了「自我」,就沒有了吸引力。就像是股票有實際的「價格」,但是不同的買賣家心中有不同的「價值」判定,這價值是因為「自我」而存在的;當發現某種獲利的模式,就以為是自己的能力非凡,而不知道「別把聰明才智與牛市混為一談,自己眼中的本領和天才,最終只不過是運氣而已」。而那個吸引力不過是自以為是的。
排除了「自我」來看上面那句話,如果不是「你」吸引來的,相對地也不會是「他人」,那麼它們是怎麼來的呢?更不可能是沒有生命的「事物」。那麼只有可能是因緣和合而已,一切只是外界刺激與你腦中「合得來的」(compatible)記憶的互動。然後,左腦對此作出了令你滿意的解釋(編故事!),如此而已。
對於「自我感覺良好」,還有一種解釋法,我們的內省能力表現在於「感受到自己的思考」,自以為很清楚自己的一切,勝過於對他人的理解,這導致「覺得自己的心智比別人優越」。這是一種偏誤,在後面來討論。下面的這話,雖然幽默,卻值得深思。
幽默大師喬治・卡林:「你有沒有注意過,每個開車開得比你慢的人都是白癡,開得比你快的則是瘋子?」
共振、頻率
很多心靈作家喜歡用共振與頻率來解釋吸引力法則,我反而認為用合得來的記憶來解釋能更讓人理解;首先,你必須有足夠多、適當的記憶與掛鉤來與外界資訊做反應,否則這個外界提醒訊號的能量要很強,要到達逼近生死存亡,才有機會讓你有感受。接著,當你認識夠多的正確道理,很容易就能體悟到、感受到知識在奮力地來洗刷你過時的認知。
而很多的記憶之所以合得來,多半是因為記憶猶新的「時近效應」;記憶序列中的第一個所形成的「初始效應」;隨著時間過去,印象中只留下正面回憶的「玫瑰色回憶」;因為未完成而留有依戀和執著(例如初戀)的「蔡格尼效應」;與五感結合較深的深刻印象。也有很多源自於語言的用法習慣,產生了促發效應(priming)。可是人們都不知道這些在作用,自我中心腦補地以為這些都是自己吸引來的。
注意力偏誤、刻板印象
那麼,我認為:「吸引力法則只是想要巧妙地運用偏見」。而其本質仍然是偏見,或者說是「注意力偏誤」,但是注意力偏誤偏重於意識層級,潛意識或是無意識之內也有存在著自己不知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給受試者各種面向的說法,但是受試者普遍只記得他支持角度的說法。看來也可以說是只記得「合得來」的記憶!(這個提醒我們注意,在讀書時,不要被自己認同的想法所制約,而變成只是在「取暖」。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覺察到這個問題,而不被制約。)
當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如果著重於解決問題上,眼中自然是在尋找各式各樣的問題,而不是找答案。這有點難以解釋,我們可以這樣說:
從找出的問題來找解決方案與從問題類型來找解決方案不是完全一對一的!
就如同佛洛伊德的從精神分析找出孩童時期的心理創傷,將可能「錯綜複雜」的問題歸咎於「單純的」原因,甚至仰賴著「難以看見自己內在潛意識的自省覺察」,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在自己講述的故事裡。
從記憶的角度來看問題,舊習慣是長期記憶,它難以忘記,一旦我們愈是在意舊習慣,舊習慣就愈是容易想起,從找出問題來找解決方案會遇到這樣的困境。
從解決方案的角度,跳高一個層級,我們是在解決某類型的問題,我們反而應該建立更容易想起的長期記憶來讓自己遠離過去的陰影,如同建立新習慣一樣。
這樣的意思是,我們其實是在講注意力總是分心,這種類型的問題。而不是去看眾多小問題與各種小技巧來避免分心。吸引力法則只是一個直觀的方法!不是根本解決之道,後面來說明。
這其中最強大的、最快速的反應是什麼呢?哪一個最讓我們分心?是直接接觸到外界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感覺統合(五蘊)。但是不是全部,是有條件的!先從潛意識鏡頭說起。
潛意識鏡頭、閾下刺激
潛意識鏡頭(subliminal cut, subliminal message)本來是商業上的欺騙,是1957年美國經濟學家、經營管理學家詹姆士・維克力的謊言,宣稱電影院賣的可樂與爆米花銷售量,會因為電影中的潛意識鏡頭(簡短、無意識到的可樂與爆米花畫面)而增加18%與58%!不過,這個現象在2002年被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史特拉漢等人證實了;只不過,這個效果只有當受試者有欲望或需求時,潛意識鏡頭才有效果;例如觀眾本來就已經口渴或是飢餓。
這不就是前面所講的合得來的記憶嗎!
潛意識鏡頭只是一段非常快速的畫面,人們的意識並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人們內心也有需求或是慾望,就能夠產生作用。這就像是很多的促發效應或是刻板印象所說的一樣,我們對於身邊的一切一直在做預測與歸納。
錨定效應不是也是很類似這樣的說法嗎?一個剛剛提到的數字,就對後面需要數字的決策產生影響,講價時就遇到這樣的狀態。
雙流假說與業力
如同約翰・巴吉於《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麼做?》裡面提到的「雙流假說」,我們往往看不見「行為」視覺流,而只看見「知識」視覺流。例如,當我們看見某個實用的物品,我們腦中會促發「利用行為」(utilization behavior);看見他人的動作,我們腦中會促發「模仿行為」(imitation behavior),這些看不見的行為的作用力(可以稱為業力)我們都看不見。我們雖然不容易意識到「行為」視覺流,但是當我們內心有需求或是欲望時,行為會產生作用。這樣似乎說得通呀!
所以我們對於「心想事成」該怎麼看呢?
即使這些作用力一直在,我們卻不見得會受影響,是因為我們的前額葉能夠去壓抑不適當的行為!抑制特定行為需要注意力,這也就是為何疲勞時更容易分心,番茄時鐘工作法來恢復注意力是有幫助的。
所以,讓你時時刻刻看見你的「具體」目標,是很重要的!那可能會在你腦海出現你沒有意識到的「行為」意識流。
因此,不要看見、聽見、想到那些阻礙你目標的一切,是很重要的!
你對於事物的認知是豐饒或是匱乏,是很重要的!這合得來的記憶影響你對於刺激的反應。
講出來、去做,透過「五感」來告知意識,是很重要的。將潛意識的認知提升到顯意識的層次,重新看見那個「看不見的行為的作用力」。這也可以想成約翰・巴吉《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這本書裡面講「付諸實行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執行意圖」,藉由擬定具體的計劃:你要在何時、何地、如何來實踐你的企圖。
如果只是「想像」,這樣的作用力很弱,如果「想像得夠具體」,這樣有用;如果能夠認知到你口中「那個未來的你」就是當下「這個現在的你」,這樣的方式「合得來的記憶」更有作用。
所以要注意「身、語、意」的業力,「讓你的言語純正自然」,理解到遵守「戒律」的原意是讓人感覺「清涼」而不燥熱。
所以解決之道不是「心想事成」,而是「姿勢決定你是誰」、「裝假成真」。1890年的《心理學原理》作者威廉・詹姆士認為,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心理;你可以試試,當我們嘴角上揚,內心就感覺快樂;握緊拳頭就感覺有信心;姿勢變強勢,性格跟著堅強;緊繃你的身體,就增強了意志力(參考自《撕掉勵志書》)。
快與慢,在哪裡?
我們的感受比起理解或是理性來的快,還記得前面提到旁邊的火車移動的當下,我們以為自己在動,可是事後才知不對,這情形是能夠從後來的狀態確認的情況。而閾下刺激、錨定效應則是完全不知道被需求與感受所操弄。對於自我感覺的吸引力,則可以說是一種被灌輸的概念,帥哥!美女們!您怎麼看呢?
PS: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啦~你想怎麼想本來就是你內心可以選擇的,當然有任何作用也是自行負責。這裡只是藉機抒發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