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法是什麼?來洞察名句中「有無」與「生滅」的差異,談邏輯的「肯定前件」與「如是知、如是見」的形式

了解緣起法是佛法的入門,它講述內心信念的知見與該信念的生滅過程,從正面肯定(順向)而讓苦集,從反面否定(逆向)而讓苦滅。在此篇將從緣起法的這名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來闡明其兩種複雜形式「先如實知『信念』;才得如實見該信念的『再生』」、「先如實無有『信念』;才得如實無見該信念的『再生』」,其中存在著「能知見」信念與「所知見」信念之間的生成與滅去糾纏的關係。

SeeJay Huang
Feb 17, 2023

關於緣起法,佛經中有一個到處可見的句型,一般是這樣斷句的: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對於這種中文的寫法,不知道為何我們往往沒有去深思,為何要寫兩次很類似的「有、生」兩句和後面「無、滅」兩句。

「我想」,「如果」我認真一點的話,「就」應該要去尋找名人的解說;我努力去閱讀之後,發現人們確實看到兩種概念:緣起與緣生,卻在「因、果、緣、有、生」等等文字上打轉,甚至用「有依空立」來援引緣起法,這樣引入更多的術語,而越講越複雜[1]。(怪?這段文字幹嘛特別用些引號「強調」呢?這是定錨。)

其實,我們需要的是減法,只要找出「共相」、核心的抽象概念(或是本質),就如同那句話的句型所透露出來的形式,就足以解釋緣起法了;可惜翻譯過程帶來了情境的遺失。

我們從英文的「形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上下文解釋的差異;將When改寫成Whenever或是If/then時,那就是「若P則Q」邏輯,而「生、滅」句是邏輯的「肯定前件」(modus ponens)。

When this exists, that comes to be; with the arising of this, that arises. When this does not exist, that does not come to be; with the cessation of this, that ceases. (菩提比丘)

就這樣!這麼簡單。你「知道」了道理,但是你曾經「見到」(了解)它時時刻刻在作用嗎?不過,別高興太早,好像看透了法則,這個「見到」可惜往往只是「未遍知」而見到的[2];或者如同心理學所說的,我們常常因為滿意答案就停止思考了。

為了符合上述英文的意思,我們的中文寫法或許應該融合網路上常見的兩種斷句方式,並且補足一些文字來讓意思明確,或者乾脆用邏輯語言來說,讓大家習慣。

「『若』此有,『則』彼有;此生故,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此滅故,彼滅。」

「若P則Q;P真,故Q真。
若非P則非Q;P非真,故Q非真。」

「因緣果;緣起故,緣生。
若無『因緣果』,則無緣起與緣生。」

懂了嗎?其實還要再「來」延伸更抽象的概念。

如實知、如實見:有兩種意涵!

第一句「若P則Q;P真,故Q」可以加入時間,並將「若P則Q;」抽象成「信念」,這樣形成一個強調「心思會隨著時間流轉」的形式:

第一種「如實知見」:看見自己怎麼「無意識地」知。

「過去,存在著某種信念;當下,執取信念的某部分,心思流轉到信念的其他部分」。

看起來好合理呀!是這樣嗎?心思流轉!心思流轉!怎樣才是合理的信念呢?或許那是我們很好地解釋了內心運作的樣子(我滿意這個合理而停止思考了嗎?)。但是覺得合理,並不代表就不會出紕漏呀!從笛卡爾的方法論來說,我們必然能夠找到,也該去找到那個「正見」的方法。

當我們「知」一個信念(過去因爲某原因,以「某種形式」存在於記憶中),就可能因為內心執取「某個東西」而狀態「有變動」(存在being or becoming),得以「見」到「那個形式」的再「出生」。造成這個形式是因為對時間的認知,我們的知與見發生是有先後順序關係的,我們無明所以就認定它的順序是必然的,導致知與見兩個集合,空間上的制約:我們「只會」看見我們知道的事情(不會看見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這個形式是兩個事件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邏輯關係,它被記憶後而再生,也是輪迴;它可以說是「行蘊」,因為所有五蘊嚴格來說都是「行」(造作有為,被條件所制約而做,正是條件機率、貝氏機率更新)[3]。這讓我們深思:其他種類的記憶(色、受、想、識),是否也會依照它自己的形式再生呢?(待思考!)

雙層雙向的邏輯形式

「當」前面所說那個信念是明確的「若P則Q」邏輯時,「則」肯定前件也會成立(請注意!這句也是「若P則Q」,是雙層的結構!就是緣起法的第一條。)。

是因為先知道「信念」在前,當我們腦中「有」該信念,一旦我們「執取」信念的前件 P(也可以是被生起),則造成後件 Q「有」(bhava, becoming)或說「形式再出生」(還可以促成下一信念)。

也就是說,在自我認知中增加了「不善巧的分別」與「執取」前件讓這個版本的緣起法講出這個雙層的形式是煩惱會增殖的關鍵因素

「若P則Q;P真,故Q。」
「若我認為『若P則Q』,則『我執取 P 真,故Q真』成立。」

再加上逆向,則是雙向的形式。在自我認知中增加了「善巧的分別」則是讓煩惱削減的關鍵因素

「若非P則非Q;P非真,故Q非真」
「若我認為『非P則非Q』,則『我無執取 P,故 Q 非真』成立。」

從另一個角度,是情境(前後文、context)的威力,或者說知、見、信與行的逐步擴展。當你知道「若P則Q」這種形式的信念,一旦你聽到 P(知),腦中的心思自然就會流轉,而在心中「見」到Q,並且沒有覺察到這個過程的轉變過程;這也是框架效應、心中的定錨點在作用,更廣泛地說:一旦知道某件事情,它就會與已知的心念相互影響後續的心思流轉。反之,則是削減。

目標等於苦

這兩個之所以稱為煩惱的增殖與削減,在於佛陀的目的是滅苦,抽象來説是一種價值判斷;個人的價值判斷決定了增值與削減的價值優劣。那麼對於追求成就與幸福的人們來說,這個架構也是可以運用的,在很多的書籍裡,例如《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也有類似的概念,且讓我在後面的文章再來解釋:追求幸福的西方哲學與捨斷煩惱的佛法如何有一致的「如理做意」方法。

這樣子公平地看待緣起法的兩個法則,我們就意識到該怎麼「如實知、如實見」而能善巧的選擇。是第二種如實知見:成對的「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第二種「如實知見」:看見自己怎麼「有意識地、善巧地」知與見。

「過去,存在著某種信念;當下,執取信念的某部分,心思流轉而靠近外在目標」。(「超出/擴大」能夠掌控的能力圈、「錯誤/正確」增加新知)

「當下,不存在著某種信念;未來,不執取信念的某部分,避免心思不錯誤地流轉而遠離了內心目標」。(「逃避/不做」自己認為不需要的事、「抗拒/不增加」更多的錯誤認知)

可以看到擴大或是削減不代表好壞。

緣起法的內容是~佛陀如實知見地理解到:「我們知見上的不如理作意是增殖;而如理作意則是削減。」前者如中部2經所說:未生起的諸漏生起,同時已生起的諸漏也增大。後者則是:未生起的諸漏不生起,同時已生起的諸漏也被捨斷。從這裡我們也看到「入流」。也看到了「知道怎麼做到」的路徑。

記得文章前面,我提到「我想要去找其他人是怎麼解釋緣起法」的想法,用的也是一樣的形式:先有想法,再有想法的實現;這樣當你看到類似的形式時,就能就近覺察到是在意圖去增殖、擴大視野;也就是說更重要的是要「如理作意」地接近「目標」,而不是只是「執取」所見,而忽略適用範圍。

執取

那麼這個「執取」之所以被稱為取,而不是「出離」,其原因就在於選擇了「不如理作意」造成煩惱的增殖,而遠離「滅苦」的目標了。問題在哪裡呢?對於佛陀來說,它怎麼與渴愛掛勾而變成苦的根源的呢?接下來幾篇來用邏輯解釋:

一、認為「若P則Q」怎麼與「苦集、大苦聚」有邏輯關係

二、從邏輯來看苦是什麼?與貪嗔痴的關係?

三、為何認為「若非P則非Q」或是「若Q則P」可以滅苦?

四、渴求是苦的根源?什麼又是渴求的根源?是無明還是未遍知?

五、知道怎麼做到?

--

--

SeeJay Huang
SeeJay Huang

Written by SeeJay Huang

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fb.me/seejaytalk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