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思維》的思考框架之一

SeeJay Huang
Aug 12, 2021

--

《超級思維》介紹了三百多種「心智模式」(不是思考框架),很驚人的數量,卻讓我更迷惑於各模式的關係;作者巧妙地將很多本書的內容精華集合到書中,看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只是那些模式,還有更重要的是作者怎麼串連各種心智模式。在這篇文章,我將從作者第一章的眾多心智模式來講思考框架,並且解釋心智模式的片面性質,也建議將心智模式看成是思維框架的實例,重新定義倆著的關係來讓自己有一個新的思考框架。

Super thinking: the big book of mental models. 超級思維

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超級思維》。然後呢?到底什麼是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還是有點模糊。就我所知,心也稱作識,是指我們有能力感知所緣的一個虛擬概念,而感知的對象就是所謂的「法」(巴利語dhamma,達摩,任何能成為心的對象,心的所緣、心的素質和類別)。依據MBA智庫百科的定義,心智模式的意思是:「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也通常指人們一種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認知。」

我這樣解讀:心智模式是各種實例的概念化,講述我們的心從哪個立場去注意所緣、怎麼去取用記憶、怎麼對所緣反應。

成員與種類的概念

但是,在講下去之前,先來講一個我們人生中常常沒有意識到的一個概念:凡涉及某集合之全部成員者,必非該集合之一員[1]。這樣講得太學術,用例子來說明是:人是人類的一員,人類包含所有人,所以,人類不是一個人。有點廢話?延伸來想,你可能同時是很多的角色,人子、朋友、員工、長官等等,甚至於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些統稱是角色認同,再回來套用剛剛那句話,角色認同不是你。這樣是不是比較有感覺了,我們常常被侷限在某個角色之中呀!但是事實上,出了狀況時我們只是遇到了某個情境,可是我們卻擴大解釋那個狀況叫做自我(這樣也有點「自我認同非我」的意思)。

上述講的這個概念很有意思,但是與心智模式有任何關係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看,某個心智模式是某類行為的命名或是概念化,這表示即使我們知道心智模式,也不是表示就會有那類的行為;但是,有心智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辨認那個行為。等一下我們將試著用這個角度來看心智模式與思維框架,它們被我定義為成員與種類的關係。

心智模式的特性

如MBA智庫百科裡面所說的(以下經過我節選與重新解釋):

  1. 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前面所說感知所緣的能力,某個心智模式是某類類似例子的集合、總稱、或是概念命名,而超級思維則是指能夠將這個集合與其他集合連結起來)
  2. 它指導我們的思考與行為反應
  3. 它往往是不完整,而從片面的角度看事情(所以反過來想往往可以看得更清楚,但是這樣還是片面的)
  4. 它會一再的建構自己(意指不斷強化)
  5. 我們常會忘記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細節(意思是我們看不見我們的心智歷程)
  6. 我們知道心智模式但是不見得會在需要時想起它來(或者說沒有建立概念與心像的連結)
  7. 不夠科學(可能只是某個經驗經過長時間所養成的行為模式)
  8. 簡約而歸納出來的說法(例如成語、俗語、概念、術語等等用來幫助記憶)

別混淆心智模式與思維框架

有了上述關於成員與種類的概念,呼應了心智模式其實是片面而不完整的,是有點缺憾呀!往上層再思考看看吧!如果心智模式是成員,它的類型會是什麼呢?不就是思考架構,或者好聽一些的思維框架、系統思考。那麼有可能《超級思維》書中提到的三百多個心智模式包含了思維框架,或者說我們往往混淆了心智模式與思維框架。

我們應該要能夠從心智模式(成員)來看出它們的思維框架(種類)。而一個思維框架(心智模式)其實也可以是另一個思維框架(心智模式)的成員,我們要注意的是別混淆,而不是說心智模式不能是思維框架。

減少出錯,做出好決策

書本第一章,講了很多心智模式來減少出錯。我們來看看這些之中,能否歸納出什麼思維框架呢?

標題就是一種歸納,第一章的心智模式其目的都在減少出錯,因此應該存在某些思維框架能夠減少出錯。

  1. 「反向思考」提醒看事情的角度至少有兩面。因此,反向思考屬於「怎麼看事情」的思維框架。
  2. 「非受迫性失誤」指出錯誤的類型來自自己的判斷錯誤。也就是說「錯誤的類型」是可分為自我可以控制的或是自己不能控制的。這個在「怎麼看事情」增加一個軸或是因素。
  3. 「反脆弱」提醒我們經歷各類不同的狀況,有可能讓我們變得比彈性或堅強還能夠適應一切變化。這個的類型可以歸屬於「怎麼看事情」是建構式的方式,心智模式可能是持續改善或者惡化。

作者歸納上述為「不帶偏見地解決問題」。也就是這個問題包含兩個思維框架:如何不帶偏見的看事情,如何解決問題。但是這兩個問題是有依賴關係的,如果我們帶有偏見,我們就不容易順利地解決問題;因此,這個問題的根本還是回歸到「怎麼看事情」上,也就是重點在「正確與平等的看見事情的事實與現實」,如我的歸納方式。

接下來看書中第一章的其他例子。

不帶偏見地解決問題

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是指從底層往上思考,從什麼樣的底層呢?重點是從有根據、正確的假設前提。因為如果前提是錯誤的,往後的推論都會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第一原理是屬於「如何正確地推論」的一種方式,用成員與類型來看,「第一原理」是「如何正確地推論」的成員,馬斯克舉的例子是「第一原理」的成員。有看到有三個階層了嗎?

Photo by SpaceX on Unsplash

去風險化

去風險化增加了一個要看見的東西:風險,而風險來自假設的正確與否,它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觀念。除了不確定性的觀念,我們還要知道VUCA中的易變性、複雜性與模糊性。也就是說「怎麼看事情」應該加上VUCA,而不是只有對與錯。

前面我們提到第一原理的重點在於有根據、正確的假設前提,而判斷出可能的風險,並制定計劃來進行測試,正是來確認前提的正確與否。

增加「去風險化」這個例子讓我們對於「如何正確地推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這正是人腦歸納的習性,我們從眾多的成員習慣性地會去找出這些成員的「要旨」,我們應該讓這個「如何正確地推論」是可控制的,而不是隨著習慣而建立。這可控制的目標也是「如何正確地推論」的成員。

最小可行性產品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是指開發具備夠用的功能和最小數量的產品讓真人測試,並頻繁地取得回饋來修正產品。

《User Story Mapping》中關於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解釋,這不是MVP的作法!這樣要到最後一步才能取得回饋,可能太晚了。
《User Story Mapping》中關於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解釋,每個都是可以使用的產品。

抽象地來看,我們不知道客戶想要什麼功能,或者說對方其實自己沒有接觸過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功能的產品。這就是風險了,做出最小可行性產品讓客戶實際接觸,不只聽客戶反應,而且從旁觀察客戶的反應,可以減少後續開發錯誤產品的風險。

從風險的這個角度,它可以是「去風險化」的實際例子。

而讓客戶實際體驗,並從旁觀察,是「怎麼看事情」的實際例子。因為客戶不見得能夠講出他們內心的想法,要加上從旁觀察他們的反應。

奧坎簡化論(奧坎剃刀)

奧坎剃刀這個說法有一句名言:「若無必要,勿增實體」,這是模式辨認與提醒的概念。若我們有奧坎剃刀的概念,當我們將一個簡單的概念往複雜的方向去解釋時,我們有機會做到模式辨認,而讓我們不往錯誤的方向去思考。

這樣來看奧坎剃刀可以屬於「怎麼看事情」的類型,是將「怎麼看事情」增加一個模式辨認與後設注意力的概念。

Photo by Allyson Carter on Unsplash

聯集謬誤

這個也稱作合取謬誤,它發生的可能在於沒有意識到邏輯的謬誤,而隨著直覺做選擇。過度適配也是類似。

這個也可以說是模式辨認與後設注意力的概念。我們腦中的注意力若存在這些模式,我們有機會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獲得警覺或是感覺怪怪的感受,而停下直覺的反應,增加了反應彈性就得以避免錯誤的推論。

錨定效應與可得性偏差(又稱可得性捷思法)

書中還提到很多的認知偏誤,從可得性捷思、定錨、框架效應、基本歸因謬誤、自利偏誤、習得無助、確認偏誤(書中翻譯為驗證性偏誤)、認知失調等等,這些都可以歸類到「怎麼看事情」,我們容易被我們先前所知的內容而左右判斷,討價還價時會被先講出來定價所制約,被文章標題所帶風向,被過去經驗影響而不作為,只找肯定結論的答案等等。

抽象地講是我們被過去的記憶所左右,過去的記憶,近因是最容易被想到的,深刻的記憶也是容易被想到的,我們也會因為容不容易回想而做出判斷。這樣來看,簡單地說,我們「怎麼看事情」會受到記憶的影響,而記憶也影響「如何正確地推論」。

記憶的正確性變得很重要!對於記憶的判斷與推論也是關鍵。

從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我們應該確認我們記憶中概念的正確性,或至少明瞭其適用範圍。

我們的認知過程是建構式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判斷就接受一切知識,可能讓錯誤累積愈來愈多於記憶中,那麼推論出錯的機會就隨著時間而增加了。我們應該愈讀而頭腦愈清楚呀!而不是愈讀愈迷惑。

要建立思維框架而不是學習思維框架

我們看到心智模式只是片段的,它們確實很有提醒的作用,但是由於它是不完整的,因此有點仰賴注意力的選擇,其實我們能夠從心智模式來往上層思考,而得到更大運用範圍的思維框架,所以我建議這樣來重新看待心智模式與思維框架:思維框架相對於心智模式是一個更完整、有架構的結構。就如同前面我的分析過程一樣,我得到了兩個簡略的思維框架:「怎麼看事情」、「如何正確地推論」,這兩個都與作者所說的心智模式有關係,而且更基礎,這也是第一原理。

我們學習這些心智模式的過程是在建立與逐步修正我們自己的思維框架,而不是學習無盡的心智模式或是他人的思維框架。

只是記憶與了解心智模式,對於運用它們沒有直接幫助,建議如本篇的方式運用成員與種類的概念來幫助「建構」自己的思維框架,這個說法與建構主義也是本篇運用、關鍵的思維框架。

這樣是否更加的符合書籍名稱超級思維(Super thinking)。

PS:

本篇得到的那兩個(「怎麼看事情」、「如何正確地推論」)有可能是因為我的記憶中有八正道,這兩個是正見與正思維(也翻譯作正志)。

後面還有很多章節,再接再厲來看看是否能找出其他的思維框架。

這裡對於思維框架的定義可能與其他人不同,不過這也正是我這篇強調的:要定義與持續修正自己的思維框架。

參考資料

  1. 邏輯類型理論的基本公設,參考《Change:與改變共舞》。
  2. 心智模式 — MBA智庫百科 (mbalib.com)
  3. 超級思維。

--

--

SeeJay Huang

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fb.me/seejay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