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金剛經誤解 #4 從三個論點反駁「不用懂金剛經,不要在文字上做文章」

SeeJay Huang
7 min readAug 23, 2020

--

這篇來檢討對於「不用懂金剛經經文、不要在文字上做文章」的說法,個人認為與三方面相關,首先是與鳩摩羅什法師這句翻譯只有寫「受持讀誦」有關係:「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其福勝彼。」其次是禪宗所說的「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最後是過去朝代的推廣方式,使用「感應篇」神蹟行銷強調念誦與抄寫。

相對地,我想要強調的是四入流支、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金剛經「負面表列」寫法。因此,我們既要「從下而上」的正念冥想,也要「從上而下」的修正行為與概念。接下來就從三個方面來述說。

歷代感應篇

羅什的原文不只是「讀誦」還有「受持」,而各種感應篇章都強調讀誦抄寫就有很誇大的奇效(得長生、得回生、癒疾病、離災難、超薦、及第、生子、感神靈),而且現在仍然流行,直覺來看實在是不可理喻,為何會去相信玄幻、超現實的說法。畢竟人們期待又怕受傷害呀!古代人時間很多,不像現代人的注意力都被電視、網路與手機搶走了,每天花長時間唸唸經也是正常不過的。

妄引佛經,受苦報。我現在寫這些不知道算不算呢?可是我是用金剛經的說法來評價金剛經呀!那樣是金剛經的說法有問題,或是我的理解有問題,若真有問題,只會是我的理解有問題,而不是我個人的問題呀!若發現理解有問題,改就是了,哪有什麼苦報呢?

然而,那些歷代感應篇很像我最近閱讀《注意力商人》時,書中所提到美國1900年初期的「成藥大騙局」,商人們透過誇大不實的廣告,誇大到宣稱「能夠藉由一種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神秘配方⋯⋯幫助大家治療所有已知的人體疾病」,他們百年前宣傳的文案,現在看來也很像歷代的金剛感應錄,希望讓人們相信而「好意地」創作出故事來讓人們信以為真,即使其中真有部分真實案例,但是那也只是「倖存者效應」,試問有多少沒有感應的案例沒有被羅列其中。

這就好像明明身體有病,卻找民俗療法而不面對現實。

《注意力商人》page 55. 百年前商人推銷成藥的文章。

翻譯問題?

事實上玄奘法師的翻譯含有更多意思,包含「究竟通利,及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可見原始經文必定不是只有受持與讀誦,後世的人們只一味的貪求簡單又有福報,這樣不是違背了經文的原意了嗎?或者為何我們知道玄奘法師的翻譯更符合原始梵語,我們卻不知道去讀呢?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這件事,跟著人多的地方走就沒有問題了嗎?

參考上座部佛教百科:「作意是令心轉向目標,如理作意是將心轉向正確的方向」。它也被翻譯成「內正思惟」,是四個證入初果(入流)必要的要素之一: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

可惜有些人就是不能想太多,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得怎麼思考,動則得咎,他們的思考只是再一次的實現他們的偏見;而有點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思考範圍的限制,他們無法思考他們不知道的東西,而不能思考夠多的角度,不知道應該想到多深或是多廣。思考不是簡單的事情,是需要學習的。

即使是六祖也說:「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必須外誦內行,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見性。」應該先從「文字般若」再到「觀照般若」。且說不懂得文字內容,如何觀照得到般若智慧,若分不清楚自己的觀念正確與否,而直接相信自己內心的念頭,那麼在身見、戒禁取與疑惑都還沒有斷除前,只是依照自身過往經驗在作價值判斷,根本分不清事實與個人想法,行為只是受週遭人們所影響的可用性捷思與代表性捷思等等所操弄著。

若是只是懞懞懂懂地知道文字的意思,那就是如同「學而不思則罔」所說,往往會遇到矛盾而不自知,會讓人迷失方向。

禪宗的影響: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還有更大的可能是,禪宗追求的是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如同六祖惠能於《六祖禪經》裡寫的開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五祖為他講解金剛經後大徹大悟地認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其中都可見「清淨心」、「如來藏」的概念。這樣的說法,讓人認為「不要執著於文字」,認為文字解釋不了自性,要「以心傳心」,而講求頓悟。

捻花微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可是,金剛經通篇的說法是以「否定之路」的方式來講「做什麼不能成就如來」,而不是說「只要這樣做就能夠成就如來」。金剛經不是禪宗專屬的,你是屬於禪宗的嗎?還是只是道聽途說。(請參考以前關於「否定之路」的文章。)

六祖卻認為「識自本心,見性成佛」,只要這樣用「正面表列」的方式就可以成佛,這就如同說當你聽到「不識本心,則沒有見性、沒有成佛」,而直覺以為只要識自本心,就是見性,而能成佛。

然而,我們從金剛經了解到「負面表列」的方式,可以這樣重新列出三點,但是,不是只要避免這三點,就是菩薩:

  1. 「若有四相,則非菩薩」,
  2. 「於法,若住於相,行於布施,則非菩薩」,
  3. 「若有所住而生其心,則非菩薩」。

六祖似乎針對上述三點提出三條大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他的理由是:「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我認為這樣是誤解了金剛經「負面表列」的精神,也就是沒有考慮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三條大綱只是正面表列的諸相,而沒有看見非相,導致出現了只去看肯定自己想法的證據,而落入「確認偏誤」。記得「三十二身相不可得見如來,否則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這正是為何我要先寫出《用科學解釋佛法的危險:確認偏誤》。

綜合以上三點,其中共同的一點是「你停止思考了」,接受了「不用懂金剛經,只要念誦就好」,從鳩摩羅什的譯文、金剛經持驗錄、禪宗的不立文字,都直覺地相信了或是沒有生出疑惑。真心地建議,即使他人說得天花亂墜,還是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對於這篇文章要如此,對於金剛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你想「入流」就應該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接著「如理作意」,依照順序修正行為,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法次法向),這樣是「由上而下」。「不去懂得文字意思」是「由下而上」的正念冥想或是禪坐,覺察自己在做什麼,而不受文字或是行為所影響;在專注於呼吸的同時,也訓練出元注意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這兩個方向: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都是必要的功課。

應用

套用到其他的議題,這樣的說法,也是適當的,「入流」就是學會某個技能,往某個方向前進,「如理作意」就是有批判性思考能力,而「負面表列」的提醒是一種「系統思考」的方式,避免陷入認知偏誤的「確認偏誤」而跳脫不出。請想想看吧~是否能夠遷移學習,將學到的道理做抽象化思維,找出「邏輯的等於關係」吧!

參考

  1. 金剛經持驗錄
  2. 六祖法寶壇經
  3. 學佛的基本認識:學習實踐如理作意。(莊春江)
這是我從批判性思考來看金剛經的一系列文章,從其他領域的知識來互相理解,是偏向主題式的閱讀,不追求整篇經文的通盤理解,重視怎麼從中領悟點東西。

--

--

SeeJay Huang

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fb.me/seejay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