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金剛經誤解 #6 金剛經的矛盾邏輯不矛盾:跳脫「自我指涉悖論」

人生處處有矛盾,只是我們沒有覺察,金剛經用「自我指涉悖論」指出這點。這篇解釋「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悖論與後面「不住相布施」與「不住色生心」的關聯,實際上兩者是「所見」與「能見」的類比,悖論加上「是名A」就是類似正反合三段論辯證法了。

SeeJay Huang
13 min readSep 3, 2020

矛盾充滿我們每日的生活,只是我們一直被我們腦中的快思與慢想所綁架,跳脫不出來。腦科學家說人們不理性,常常在講的是「快思」的直覺偏誤部分,而以為「慢想」就是理性了,其實要跳脫出快思與慢想,能自我覺察才是重點。

說謊者悖論(liar paradox)是一種最簡單的自我指涉悖論(self referential paradox),「我正在說謊」這句話的內容講到了句子本身,造成句子內容邏輯上的矛盾。「快思」在於專注型思維看見句子內容,「慢想」在於發散型思維看見句子本身。前面是「所見」,後面是「能見」;這類比到「意識」與「覺察力」。

要能跳出「快慢之外」需要的是「後設認知」,或者更廣泛的用「潛意識」來代表。

金剛經中看似矛盾的說法,都是如此。舉最開頭講「四相」為例,「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句子內容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否定了句子本身,這符合自我指涉悖論。

實際的例子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看到其他車輛的違法路肩超車行為,我們卻守法卡在車陣當中,這讓人心情立刻不爽起來。會這樣的反應,其一是我們有所見,其二是事件引發了情緒。但是,只有少數人看見這其中的矛盾:「為何別人做錯事,而受苦的是我呢?」後面我們來試著套用看看。

用悖論來理解「即非詭辭」的形式

那兩句「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明顯就是悖論,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理解,而只重視經文後面「即非詭辭」(如來說A,即非A,是名A)的部分,尤其是增加了「是名A」。(詭辭與悖論是相同意思,「即非詭辭」也被某些人稱作「即非論理」、「即非之文」)

這有何差別呢?我們可以說多出的「是名A」能滿足「如來說A,即非A」悖論。這也就是上一段文字所說跳出「快慢之外」,跳脫悖論、矛盾。

反過來,我們藉由自我指涉悖論的形式來解釋「如來說A,即非A,是名A」,「如來說A」是人們專注型思維看見的部分,「即非A」是人們發散型思維看見的部分,這句否定前面這句,而不是說A是非A。

「是名A」則表示滿足此悖論的解答。這樣的說法類似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論辯證法。

何以故?

但是「何以故」呢?經文回答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為什麼用這句話可以解釋上述的悖論呢?幾乎所有的解經者都是直接的翻譯,或者說這樣有分別心來解釋。

可是這樣根本沒有說明了上述的悖論,這中間勢必是少了什麼步驟。

所以接下來經文繼續解釋(以下順序重排過):

  1.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2.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3.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我們回過頭來想,雖說為悖論,但是事實上,經文提到的做法是要兩者皆滿足:既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也要「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因此,菩薩應「不住於相」的方式來「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對於眾生而言,菩薩所見相,一種說法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等,因此「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不住於相」就是「所見群」的單位成員,看懂這個才能擁有跳脫「所見群」的第二序改變。(單位成員是群論裡的一個說法,請參考以下這篇)

相怎麼來的

但是,四相是簡化的說法,如果認為只是這四種,這樣也是住於相,因此,提出了「身相不可得見如來」,「東方虛空不可思量」。講出了「所見」是怎麼來的討論,其實無窮的眾生會有無窮多種(相):念頭、想法、立場、態度等等。這也是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我們都有不知道之處,此說法指出「負面表列」的概念,類似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至於「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則是在「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這段才解釋。

  1.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
  2.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3.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4.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結合「不住於相」與「不應住色生心」)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這也是悖論!孔茲的英文翻譯是:“If any Bodhisattva would say, ‘I will create harmonious Buddhafields’, he would speak falsely.” 我們注意到這裡用 falsely來說, 是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整句,而不是說前面的內容是錯的,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 這句話明顯是「我正在說謊」的說話謊者悖論。

那麼「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用悖論來定義「莊嚴」。依照「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說法,就是:建立了莊嚴佛土,而實無莊嚴佛土被建立。

用這樣的心態來產生「清淨心」,心即是「識」,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其中一個。這是講「能見」。

「清淨」是「能見群」的單位成員。看見這個才能擁有跳脫出「能見群」的第二序改變。

實際的例子

前面講到他人違法超車做錯事,而受苦的是我。依照上面的程序,首先「不住相布施」的方式來看「他人違法超車」這件事,不將注意力放在它上面,則苦不會生出。若不小心進入心中,該怎麼降伏它呢?「不住相生心」,對於升起的念頭,心任由它過去,認清自己的價值觀,不願去做違法的事情,對於不能改變的事實,心中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展性出了「空性」的其他部分

其他的悖論說法,都可以依「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方式來類推。以下列出部分個人解釋。

用這樣的說法,「即非A」能被解釋為「無A」是單位成員,因此應翻譯成為「即含有無A」,「空性」的來源可能是這樣。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擁有圓滿的三十二相,實無擁有任何相。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我們能夠看見「矛盾」,即可以看見現實。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累積的好處,實無累積。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講出無數的佛法,實無講出佛法。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建立了莊嚴佛土,實無莊嚴佛土被建立。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如來所說個人身體的存在,實無身體的存在,是名大身。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所教的智慧到彼岸,實則沒有到彼岸,是名智慧到彼岸。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如來所教最高等完滿,實非最高等完滿,是名最高等完滿。從完滿這角度來看,世間的事情考慮的再縝密,仍可能有人眼界的限制,911恐怖攻擊是黑天鵝事件,地球的氣候變遷、COVID-19、太陽黑子、地球磁場翻轉、地球軌道中的報廢衛星。抱持著事情不可能完滿才是完滿的態度。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來所教的一切感受,實無感受。從這說法,也可以解釋廣義的「相」要包含「無相」,是空性。

「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來所說一切眾生,實無眾生。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法,既非真也非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孔茲翻譯這句很有意思:“All-dharmas have as no-dharmas been taught by the Tathagata.” 如來所教的一切法,包含了沒有法。這說明了我們可以用單位成員來表現空性。這很合乎邏輯!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來說色身的完滿,實際是非完滿的,這才是完滿。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這句類似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

「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非法非非法可解釋為「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

是否其實是大腦特性所致呢?

我們知道人類大腦的恐懼有分為快速通道與慢速通道,快速通道直接傳遞訊號給杏仁核,而慢速通道則透過大腦皮質才傳遞訊號給杏仁核。我們加大刺激與反應的空間,就是在訓練人腦讓慢速通道能夠佔優勢,而能夠理性優先。

大腦中很多這樣相對的快與慢,例如,直覺或是慎思,幾乎沒有絕對的觀感存在,都是透過相對的比較,因此就存在著快與慢。還記得佛陀於雜阿含第46經的一句話:「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不就是在超脫相對性的比較。

人腦喜好預測,而且是高階預測機器,新生成的記憶不是「整個」儲存在大腦中,而是拆解成細碎片段,分散儲存。當我們看見某個細節時,就已經在用過去記憶的心理地圖在進行預測了,或者促發(priming):概念促發、期待促發與策略促發。(參考《最高學習法》第三章「空間」與第九章「促發」。)這過程也像是腦補、左腦的自我尋找合理解釋(不就是確認偏誤)、因果思維;猜測「緣起法」與上述過程有關係,那麼我們的反應自然是受「所見」(輸入初階反應)與「能見」(人腦記憶機制)所制約。

從外部來看大腦「既是快思又是慢想」,是一種悖論。但是從內部來看,就不是那麼簡單,至少我們是有機會從佛陀話語中來學會「跳脫快思與慢想」這樣的相對性比較。

「緣起性空」的現代意思,可以硬凹一下,事情的發生是一種條件機率的運作過程,每做一次預測或是促發、腦補、找原因,要做「機率更新」,沒有做機率更新是一種確認偏誤,或是自我感覺良好。

怎麼解釋「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依據這篇的說法,「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可以拆成三個部分來看:

  1.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是悖論,用最開頭「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說法,擁有圓滿的三十二相,實無擁有任何相。這樣可以理解孔茲為何如此翻譯:“ What has been taught by the Tathagata as the possession of marks, that is truly a no-possession of no-marks.”
  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對相有所反應,就會被其所騙,這反應來自「所見」(marks)或是「能見」(possession),因此只要 no-possession of no-marks就不會被欺騙。“Wherever there is possession of marks, there is fraud, wherever there is no-possession of no-marks there is no fraud.”
  3.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也是悖論,如果我們能夠看見「矛盾」,即可以看見現實。“Hence the Tathagata is to be seen from no marks as marks.”

上述矛盾這個說法,在哲學教授林從一的《最值得過的人生》中提到「概念的突破」,美國哲學家戴維森的哲學研究方法是去找出一個以前哲學家習而不察的重要矛盾,然後努力解決此矛盾,最後做出概念的創新。從這兩個的相似性,我們建構出一個新的概念突破:只要我們能夠「找出舊觀點中隱藏的矛盾」,我們就能夠看見現實。而矛盾通常來自大腦,來自大腦中的錯誤自我認知,錯誤的價值判斷,所以才要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的說法。

總結一下,人腦的特性所致,我們的人生有各種大大小小的矛盾現象,從最小的「我正在說謊」,到最大的「我們出生就在等待死亡」。

只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模式限制,讓我們往往無法察覺矛盾的存在。從善知識學習,並且練就察覺矛盾的能力,找出那是一個怎樣的群論,找出其「空性」的運算子、單位成員;或者從「所見」與「能見」兩方面來觀察,也可以看出端倪。

先從理解「說謊者悖論」開始,再到正反合三段論方式,我們理解金剛經看似矛盾的說法,如今不再矛盾了,但是這只是「知道」,而不是「理解」,更別說「體悟」,請試著找出你自己的矛盾例子吧!

PS: (2020/9/5)

我在套用悖論到「如來說A,即是非A,是名為A」的例子時,發現也可以將非A解釋為無A,是以空性來解讀,「如來說A,即含無A,是名為A」。這其實也是「邏輯的等效說法」,「無A」是A的單位成員。

參考資料

  1. 《Change與改變共舞》,請參考第一章「理論的觀點」中的「群論的特徵」。
  2. 《金剛經中的悖論》蕭永明。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320143.pdf。作者從「佛法根本教義」緣起法來分析,而分為對外在的肯定、內在的否定,如判斷外在特徵為桌子,再判定內在特徵為非桌子,以這樣的方式得到對於桌子如實的認識。
  3. 《金剛經哲學的通俗詮釋》吳汝鈞。「即非詭辭」。
  4. 《金剛經》的「即非」之辯 ──日本學界對「即非論理」的論考與爭議。郭瓊瑤。這篇的附錄二列出了「華文佛教圈對〈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的註解或解說」
  5. 黑格爾:正反合。HK01。
  6. 《大腦升級2.0》。
  7. 《最高學習法》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傑里德・庫尼・霍維斯。

--

--

SeeJay Huang

熱衷於思考~邏輯、批判性思考、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等等。目前研究批判性思考、雜阿含、金剛經、與行為經濟學。fb.me/seejay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