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條件機率來看學習的三個概念與忽視「基本比率」的嚴重性
在理解「代表性捷思」的過程,我了解到「基本比率忽視」是人們的一個經典的案例,不管是康納曼或是其他的書籍都是在計算條件機率,經典的案例是以檢驗癌症是否為惡性腫瘤為例子說明,如果我們忽視了基本比率,內心對於檢驗為陽性的機率判斷會與實際上差異很大。應用到其他不易理解的態度,如專注力、正面心態、全面的注意力等等,這些的基本比率又是什麼呢?這裡所講是在講如何遷移知識來理解它們。
首先,類比到我們的已知知識為良性腫瘤,而未知知識為惡性腫瘤,用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具備多少的知識」是一個基本比率,忽視此概念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辨識良性腫瘤就如同辨識知識的能力,這個能力如果低下,會呈現出什麼現象呢?辨識惡性腫瘤就如同辨別未知知識,如果不知道自己不是什麼都會,會導致什麼後果呢?我們接下來就用條件機率來看這些問題。
先來解釋條件機率怎麼計算與基本比率是什麼意思。
基本比率影響重大
忽視基本比率的人,他們往往直接以檢驗出陽性的機率80%作為他內心的想法,我們看到驗出陽性而真的為惡性的後驗機率為7.5%,有十倍的差距。若依照錯誤的心理表徵做判斷,勢必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就是基本比率忽視的意思,而基本比率不是容易轉換的訊息,我們若不知如何計算,只會依照感覺做調整,而得不到正確的數據。
得到惡性腫瘤的統計是可以從大數據統計而得到,然而對於我們自己的知識和不知道的知識,根本沒有數據可以參考,也沒有看過有人做這樣的類比,但是我們可以做假設。
真相與表象
人們看到的只有表象,在上圖中,我們不能輕易地分別出表象與真相。如果我們做了以下的排列,真相與表象就呼之欲出了,表象就可以看出來,它是指我們直接看到或接收到的訊息,如同檢驗為陽性或是陰性一般。
基本比率與表象距離很遠!不容易看見。
以前我有一篇文章就是在講分辨「知道」與「相信」,用統計的錯誤類別來看真的知道與假的知道,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我們將腫瘤的樹狀圖改成我們對於知識的已知與未知。
對於人的已知與未知,「知道的知識量多寡」是基本比率,別忘了這影響重大。
圖三中的數據都是20%與80%,這樣來假設一開始大家都是無知的人,所知的知識有限,分辨知識的能力也有限,而且往往還認為自己已經懂很多,因此自以為知道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誤以為的「偽已知」。
學了很多,卻因為「睡眠效應」(經過長時間過後,有些知識被記住,但是回想不出是從何而來的知識)而不知道怎麼知道的,很多帶有「熟悉感」的知識,是為「偽未知」,這種所知可以說類似被洗腦(思想控制)、被暗示或誘導的知識了。
然而,使用樹狀圖其實不太好比較,使用圖四的表格型態,我們就會看到很有意思的解讀,真相與表象分別在橫軸與縱軸,中間四個象限分別是:
- 對於真正知道的事情,我們是「如實知」、「知之為知之」。
- 對於那些「偽已知」,我們錯誤地接受錯誤的知識。
- 對於那些真正不知道的事情,就當作不知道,是「知道自己的無知」。或者說「不知為不知」。
- 對於那些「偽未知」,我們錯誤地拒絕了正確的知識、被暗示或灌輸了某些思想而不自知。
用這表格我們可以看見多種聯合機率(表象和真相組合的機率),邊際機率(兩種表象的機率、兩種真相的機率),和條件機率(已知表象下,真的已知與真的未知的機率等等)。
我們用圖三的數值來計算上述的機率,並在圖五中呈現出來。
圖五、圖中的所有數字都是百分比,其中四塊方格的總和是100%,紅字的方格區域是錯誤的部分,應該盡量降低。我們可以看見最高的是「表象已知而事實上是不知」;它在自認為已知的比例佔了94%,相當危險。自認為的未知中有一半是自己錯誤拒絕或者是被暗示的思想,無法分辨,雖然不好但是還算OK。畢竟我們沒有談到所知是否是正確的這個問題。
對於理想狀態呢?若是一位專業人士,知識廣博、辨識知識能力優、又虛心地認為自己有不懂的事情,他內心的已知與未知會是什麼樣子呢?
圖六、來計算專業人士他心中的已知與未知成分。一如所預測的,專業人士真的知道很多,與圖五,剛好是呈現鏡射的狀態。即使如此,他自認為的未知中有一半仍是自己錯誤拒絕或者是被暗示的思想,與無知的人一樣。仍然要小心被暗示的知識,與小心不要錯誤地拒絕掉某些正確的觀點。
前面提到了三個觀點,或者三種能力:知識是否廣博、辨識知識的能力、和是否虛心地認為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我們為了提高相對的比率,就可以很明顯地覺察到。
這三個能力我們並非能夠一蹴可及,知識量的累積需要時間,能力也要經過練習,唯有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是最為單純的,雖然如此,其實要辨認出自己真的不知道,也是不容易的能力,就如同《知識的假象》中所提,我們以為我們懂得腳踏車的運作原理,然而當我們想要解釋給他人聽時,卻講不出來而自信心喪失。
那麼我們怎麼看學習的順序呢?我們從所有的八種排列組合來看,一開始我們都是無知的人,下一步如果只能夠學習三樣之中的一樣技能,我們內心的已知與未知狀態會呈現如何的變化呢?
接下來再增加一種能力之後,我們內心的已知與未知狀態會呈現如何的變化呢?
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六個圖來看,
圖九中,從無知的人先只是學習一種技能,會進入圖中的上面三個位置,這三個位置的錯誤數值都是最高的,都存在著不同的風險。右下角圖101位置尤其不好,一直能力不好,讓自己一直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根本碰運氣,不能拿出來運用。因此,應該同時學習「加強學習能力」與「認知到自己的無知」,來讓自己直接跳進011,或者「加強學習能力」與 「努力學習知識」直接到 110位置,即兩個「讚」的位置。
但是,能力的學習需要時間,而只有「認知到自己的無知」是心態的建立。因此,應該以此為優先學習的重點。
即使如此,我們說011或110的位置似乎不錯,但是我們仔細來看,其實還是有問題的。請見下方幾個圖式。
運用到其他領域,「基本比率」是什麼?
前面的運用,很明顯地符合大眾的經驗之談,我們用貝氏機率的計算清楚的說明了「基本比率」的嚴重性。這個表示法很容易理解,尤其是表象與真相的呈現讓人一目瞭然,很值得大家運用到其他的領域。例如過往抽象而無法容易說服他人的態度面:專注、注意力、心態、成功和失敗經驗等等。
上述三種抽象的概念,我都提到「正念冥想」可以用來強化「元注意力」,可以讓我們提升「基本比率」的比率,基本比率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我認為「正念」是一個關鍵。這個看似簡單的基本比率,若套用到與人息息相關的屬性上,竟然如此令人驚艷,只是這樣嗎?不是的,你當然可以運用到其他的領域。
在你在意的領域中,你認為的「基本比率」是什麼呢?
PS:
題外話,用來看Monty Hall問題,更是簡單的不得了,不用計算太多。問題的根本也是「基本比率」。